欢迎光临上海逸晨广告有限公司网站!
咨询服务热线:021-55221417  13818242337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

段淳林:《中国广告》伴我同行25年 | 行业聚焦

时间:2021-05-08 11:56:59 作者:小编 点击:

  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

  本文转载自中国广告杂志

  

  1981年4月15日,第一家为中国广告行业发声的媒体诞生,2021年,《中国广告》迎来40岁生日,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,《中国广告》推出“共同见证——庆祝《中国广告》创刊40周年”的大型专题,向中国广告业的过往岁月献上一份厚礼,也为《中国广告》的未来征程吹响号角。

  《中国广告》创刊40年以来,为众多读者展现了诸多高水平的创意策划案例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,是中国广告与世界广告进行对话的重要渠道。在我近四十年的学术生涯中,《中国广告》始终担当着引领者的作用,对我乃至整个行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  

  段淳林,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  初识《中国广告》

  我始终记得,我与《中国广告》结缘于1996年。尽管当时我校还未创立品牌传播专业,但我对广告行业充满着高度的热情与极强的探索欲。在机缘巧合下,我于上海参加了由《中国广告》主办的中国广告论坛,众多学界大咖及业界领军企业代表都出席了本次论坛,譬如国际广告业翘楚奥美、盛世长城等,各位专家在思想的碰撞中机锋频出、妙语连珠,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与国际广告学接轨的窗口,令我受益匪浅。自此,品牌传播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发芽。之后的每一年,我都极力建议我们广告学专业的所有老师都去参加中国广告论坛,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广告敏感度,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。

  2003年,在中国广告论坛的陪伴下,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广告学品牌传播专业方向,形成传播学与管理学交叉、创意策划与营销实务相融的发展特色。这其中离不开《中国广告》对我的影响。《中国广告》不仅仅是一本杂志,它更是一个兼具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国际化窗口,并搭建了我国业界、学界和国际广告业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。通过《中国广告》这个阵地,更多的广告人了解到当下最前沿的广告案例与最国际化的品牌服务。

  2006年,我先后在《中国广告》发表了系列文章,如《艺之卉:一个新兴服装品牌的成长透视》《区域国际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——从阳江刀剪的品牌策划说起》《中国广告创意发展的新趋势》等,分析了制造业、手工业等领域的企业品牌建设及广告创意发展趋势等问题,此后的15年,我与《中国广告》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,共同成长,一起进步。

  与时俱进,引领前沿

  2003年之后,《中国广告》凭借其与时俱进的特点,逐渐成为我国学界了解广告业界最新动态的重要窗口,在这里,我们收获了许多新潮的、富有创意的经典案例,比如宝洁、联合利华等国际品牌的运营实例等。实践是理论的基础,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,没有实践所验证的理论体系,只会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。《中国广告》提供的实践案例,无疑为众多学者的理论构建奠定了牢固的基石。

  诸多的案例实践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野。我认为,传统的广告学与营销学都以广告主或传播者为主体,强调的是单向的传播。然而,现实是不断变化与向前发展的,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,带来了数字广告、程序化广告、社会化媒体广告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广告技术范式的变革,传统广告营销理论所存在的时代局限性愈发凸显,因此广告传播理论势必要弥补受众主体缺位这一大缺憾。在此背景下,我将品牌理论与整合营销理论进行了有效的嫁接,从价值整合的角度构建了整合品牌传播理论体系,并提出整合品牌传播理论的相关模型。

  在创办品牌传播专业的过程中,本学科研究领域特别是国内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,为此,我在汲取国内外学术理论与前沿探索的基础上,思考与总结整理了自己数十年的理论研究成果,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品牌传播与管理的系列教材——《整合品牌传播: 从IMC到IBC理论建构》,经过两年多的探索,该作才得以完稿。之后,在国内一批知名高校和学科带头人的大力支持下,拙著终于在2014年4月出版,并获得了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荣誉。2016年底,该书成功再版。同时被香港城市大学、台北世新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与暨南大学EMBA作为教材使用。

 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需要一个长期验证及实践的过程,而《中国广告》就是一个为理论提供实践案例、操作工具和应用技能的重要平台,如奥美360度品牌管理方案等。如果没有《中国广告》打通学界与业界之间的沟通渠道,为理论建设提供案例支持,广大学者们就没有机会进一步丰富原有理论,也就没有整合品牌传播理论体系的诞生。

  汲取新知,融合创新

  在广告与品牌的赛道上,中国企业不仅面对激烈的国内竞争,还时常与品牌实力较强的国外企业交锋。因此,《中国广告》的意义早已不只是一本专业杂志,而是企业与学界之间的交会点,更是企业汲取行业新知,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关键途径。

  

 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与广告学科范围的扩大,“品牌”这个话题越来越多地被《中国广告》所提及。2018年,我受邀成为《中国广告》专栏作者,之后,我撰写了一些系列文章,与学者及专家们共同探讨广告及品牌领域的前沿话题。比如,围绕着内容营销这一主题,我在《微综艺,内容营销新风口》一文中阐释了网络综艺与短视频形态的发展新趋势,重点分析了微综艺这个营销新风口的优势。此外,在《后流量时代直播内容营销与品效协同的实现路径》一文中,我指出,在后流量时代下,直播内容营销必将全面渗透整个营销链条,而构建营销生态闭环的关键在于产品输出、情感输出与品牌文化输出的有机统一。又如,在电商直播这一热点话题上,我先后发表了《如何在数据、内容、场景与电商四个赛道实现品效协同》、《“直播+电商”重构下的人货场》等文章,讨论了电商营销与品效协同的相关问题。在成为《中国广告》专栏作者的这几年,我不断捕捉行业新兴的发展趋势,并分享我的一些拙见,以期给更多辛勤耕耘在这个极度激烈的品牌竞争时代的人一些启发。

  

  2020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,7月15日,由《中国广告》杂志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在南京顺利召开,这也是我在2020年疫情防控下所参与的第一场线下论坛。近年来,学界及业界关于品效的讨论非常多,如品效共振、品效合一、品效协同、品效融合等等,各方都在尝试实现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双赢。借此机会,我发表了题为《后流量时代直播内容营销与品效协同的实现路径》的主题演讲,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。在后流量时代来临的背景下,直播内容营销及其主体已出现了变迁;因此,我从用户到消费者回归的视角,强调了直播内容营销的核心价值,构建出后流量时代直播营销的三大核心模块。在PC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及社会化媒体叠加的网络时代,企业与品牌应从数据、内容、场景与电商四个角度完善直播内容营销的发展模式,并最终真正实现品效协同。

  尽管此次南京之旅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,但我在大会上获益颇多,相信在未来,将会有更多行业前沿话题出现在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这个舞台上,引领整个业界的进一步发展。

  星光常伴,砥砺前行

  2019年,我们迎来了中国广告业恢复40周年庆典,今年,我们又满心欢喜地庆贺着《中国广告》杂志创刊40周年。可以说,我国广告业的变迁与进步,都离不开《中国广告》的陪伴。不仅如此,在我国企业与品牌的发展之路上,随处可见《中国广告》的影子。无论是它主持评选的中国品牌的荣誉奖项,还是其提供的专业性服务,抑或是它所搭建的渠道与平台,都对中国品牌的建设及中国广告产业作出了贡献。如果把广告行业从业者及企业比作夜晚的行路人,那么《中国广告》就是黑暗中的璀璨星光,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广告人砥砺前行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《中国广告》在我国高校的广告教育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它为我们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方向。广告专业人才的培育,不能只局囿于学科体系内部,还要将边界拓宽到其他学科及领域,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整合能力的全面提升。相信在未来,广告及品牌等学科教育将进一步与《中国广告》展开深度合作,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数字化、国际化、时代性与中国化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。

  4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,《中国广告》却是历久弥新,在《中国广告》创刊40周年之际,我衷心地祝愿《中国广告》立足新时代的新起点,迈上新的征程,开创新的辉煌!也祝愿中国广告产业更加成熟,基业长青!

  段淳林 | 文字

  孙梓健 | 编辑

  陈沐纯 | 责任编辑

  END




案例展示